磨铁阅读 让阅读更精彩
关注磨铁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
免费试读 加入书架
[精华]
说实话,宫斗文我基本上不太看,若评述不精,还望见谅........ 此文文风上佳,诗词引用得当,对景物、人物外貌、着装等描述精细,对宫廷各处从名字到景致都非常细致,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的,作者在这些方面的阅历甚丰,故而可用宫闱之美,反衬宫闱之险,对比鲜明 另一方面,后宫配置足够充分,等级分明,井然有序,看来作者在这些方面还是有过一些研究的(当然,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因为最近两年宫斗文泛滥导致这些配置变成常识) 说说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1、 对官职研究不足: 参政知事——应作“参知政事”,相当于副宰相 提及嫔妃来历时讲到她是XX的女儿或什么的时候,官职多用散官,如朝奉郎、金紫光禄大夫,甚至包括太师,这些其实都只是行政级别,有官有地位有待遇,却无实权 随便找两个例子:长孙无忌,司徒、司空、太尉都当过,正一品,但这都只是头衔,最要命的是尚书右仆射,后来的检校中书令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这些都是三品官,却实权在握 第二个例子:张居正,太师,正一品,但掌握实权的帽子却是建极阁大学士,内阁首辅,秩不过正五品 如果以实质官职相称,可令读者对各嫔妃背景有更深入认识,对后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有更好的把握 2、 太过专注于宫内 应该说宫廷斗争不仅仅是内部争宠这么简单,嫔妃之间拉帮结派的同时,还会去拉拢大臣、宦官等对皇帝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帝王家事即是天下事,官员们不会坐视不管,尤其是什么皇后、嫔妃、太子废立这些事情,如果皇帝无法得到大臣的支持,也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比如武瞾,李治是想立她为后,无奈一群人反对,最后只能拖着,直到武瞾拉拢了许敬宗等一帮人,并取得李绩的中立,整垮长孙无忌、禇遂良这帮人,才最后成功 比如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,也是靠搞定了丁谓等人,整垮寇准那帮人才最后上位 又比如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万贞儿,受尽恩宠,而且把整个官场都打趴下了,斗跨了皇后吴氏,又压着后来的皇后王氏抬不起头,可就硬是当不了皇后,最后干脆栽在宦官手里(万贵妃迫害其他怀孕嫔妃,使宪宗一直没有子女,直到一次一名纪姓宫女怀孕,她派去堕胎的宦官张敏竟然因恻隐而瞒报敷衍,才有了后来的明孝宗) 所以如果作者可以在外庭官场多下点笔墨,比如各嫔妃的父兄,朝堂党争等,或者至少在内廷宦官系统上多加点颜色,故事会更真实更精彩,斗争手段也会更丰富
2015-03-15 13:31 回复(4) 点赞(0) 举报 浏览(10)
作者 两重新Y: 谢谢,你好细心你说的这些地方我确实没考虑到,会仔细想想的,好好修改!再次谢谢你的评论[鞠躬]
2015-03-15 15:06 回复 举报
作者 两重新Y: 能说说哪些是有实权的么?
2015-03-20 12:52 回复 举报
战巡: 回复@如婧如织:呃....这要看哪个朝代了,历代差异还是挺大的... 秦汉时期太久远,估计也不打算用吧...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种混乱,我讲不清楚... 从唐开始吧 唐朝初期仿隋制建立三省六部 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(但权力太大,我知道的只有李世明在武德年间当过,之后好像再没有授予过谁,后来尚书省实际长官就是左右仆射),副长官为左、右仆射各一人(不过到了唐朝中期这个也逐渐被架空,功能基本被中书省取代)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,编制两人,下来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,编制两人,下来为黄门侍郎,都是言官,管监察的,或者说就是骂人的 尚书左右仆射、中书令、侍中都是正式宰相编制,但有时名额不够,还会弄出一些编外的宰相 比如同中书门下三品,或者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武周时期这个称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),这些也算宰相 六部的权利相对较小,不过有些权利也挺大的,比如吏部尚书 以上就是唐代文官实权在握的职位 武官方面,实质掌握兵权的,唐前期称为XX道行军总管,或者XX道行军元帅,唐中期改叫节度使,这都是相当于今天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还有些就是一些精锐主力部队的统帅,比如XX卫大将军 五代太乱,跳过... 宋代官职变化就比较大了,一部分保留唐朝制度,但还有很多是五代时期,尤其是后周沿袭下来的制度,但赵匡胤又重文轻武,弄出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宋朝把原来唐朝很多东西,比如尚书左右仆射、侍中这些,都成了虚职(这些也称为使相,就是有宰相待遇,却无宰相实权),宋朝官制很有意思,待遇、职位、权力是分开的,给你个尚书左仆射只代表你有相应地位和待遇,但如果没有相应任命,你无权去管尚书省的事务 所以我看到的宋朝历史很多都直接讲某某拜相,都不太讲具体什么职位... 宋朝很多机构职能重叠,三省实际起作用的只剩中书省,中书令还算是大官,然后就是中书侍郎、平章事、参知政事这些 中书省一般设置宰相两人,经常就称为首相和次相 此外三司权利也不小,掌管国家财政(其实就是把户部职能弄过来了),长官称三司使,俗称“计相” 监察方面为御史台,理论上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,但基本上没授予过任何人,实际长官是为其副职,即御史中丞(包拯就干过这个,秦桧也干过这个) 武官方面主要是枢密院在管,兵部基本上被架空,枢密院设枢密使、枢密副使各一人(注意,枢密使虽是最高军事长官,却极少由武官担任,一般都是文官,北宋只有曹斌和狄青两个武将当过枢密使,副使倒随便一些,很多武将,包括岳飞都干过) 中书省、枢密院亦称东、西府,首相、次相(包括平章事)、枢密使、枢密副使合称宰执,是真正把握实权的人 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职位,叫做知制诰,负责正式诏令起草,皇帝发布任命(也叫做“词头”),然后知制诰出正式有效的诏令,不过别以为只是代笔的,知制诰如果认为皇帝任命不妥,他是可以退回命令拒绝写作的(即“封还”) 辽代比较神奇,它搞的是两院、五京制度,一部分契丹制度一部分汉人制度 分南北两院,各设宰相、大王 其中北院管契丹人,南院管汉人,汉人可入南院为官,却不可入北院,契丹人则无限制 所以北院地位高于南院,北院宰相、北院大王这些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军事方面比较混乱...辽国军队从来都是临时集结而且不发军饷,将领经常由南北院的官员直接代理(比如耶律休哥,北院大王,同时代另一名将耶律斜轸则是南院大王) 辽南院其实也有很多仿唐代设置的官职,不过具体的我不是很了解 地方方面五京(五个都城,皇帝每年轮流在五城转)各有宰相,以及下来一系列文武官,掌握全国五分之一,权力也不小 金代有宋、辽两方面结合的官制,都差不多,就不讲了吧 西夏被蒙古人屠的连史书都没了,不了解... 元朝,包括后来清朝我不是很了解,对这两个朝代完全无爱 明朝三省只剩下中书省,胡惟庸案发后干脆连中书省都撤掉了,中书省长官中书左、右丞相只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 但六部的权力大增,各部长官,也就是尚书,权力都很大,尤其是吏部尚书(管人事任命的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大权在握),副长官为侍郎 六部下来还有六科,负责对六部的监察,长官为都给事中,别看只有七品,却可以退回六部部长的命令,而且为言官之首,没事就四处骂人,朱元璋就是希望这样以小制大,怕六部坐大而故意设计的,尚书三品,却受制于从七品的给事中... 监察方面还有一个就是都察院,由左、右都御使负责,也都是掐架高手,骂了人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的那种 真正最大权力的还是内阁,内阁阁员都是大学士,品秩都不高,就五品,当前内阁资历最老者(就是最早入阁的),称为首辅,其他都称为次辅,具体谁说了算要看个人的本事 本来朱棣搞这一套也是想以小制大,让一群五品官来管大事,结果后来发现品秩太低很麻烦,结果到了后来就开始各种兼职,比如你是内阁大学士,我让你兼任一个尚书或侍郎神马的,品秩就提高了,办事就方便了,但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内阁大学士这个头衔 但明朝还有另一套机制来压制内阁,就是宦官,内阁管提出意见,皇帝看过以后丢给宦官批红、盖章,才能执行,干这个的主要就是司礼监,所以司礼监秉笔(管批红)、司礼监掌印(管盖章)都是大权在握的家伙 军事方面,最高军事机构当然是兵部,不过到了地方军事长官,差异就比较大了,整个明朝出现过最大的地方军事长官叫做督师(仅在明末出现,比如袁崇焕,督师蓟辽),下来是总督(比如胡宗宪,东南总督),然后下来是总兵,不过总兵有很多种,有些只是小部队的长官,有些却管一大片,比如中原、南方一带的总兵没啥了不起,但如果是北方四大军区的总兵(宣府、大同、蓟门、辽东),那可是出尽风头,像什么戚继光、李成梁这帮人,朝廷里的高官都不见得敢得罪 还有两个特殊机构,一是锦衣卫,长官为锦衣卫都指挥使,二是东厂,长官为东厂掌印太监,都是搞情报、刑侦这些方面的,权力也很大,得罪了他们很容易被整惨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部分了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
2015-03-20 18:04 回复 举报
作者 两重新Y: 回复@战巡:真的好感谢啊!我用的官职是宋朝的
2015-03-20 18:12 回复 举报
免费试读 加入书架
[精华]
2015-03-15 13:31 回复(4) 点赞(0) 举报 浏览(10)
作者 两重新Y: 谢谢,你好细心
你说的这些地方我确实没考虑到,会仔细想想的,好好修改!再次谢谢你的评论[鞠躬]
2015-03-15 15:06 回复 举报
作者 两重新Y: 能说说哪些是有实权的么?
2015-03-20 12:52 回复 举报
战巡: 回复@如婧如织:呃....这要看哪个朝代了,历代差异还是挺大的... 秦汉时期太久远,估计也不打算用吧...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种混乱,我讲不清楚... 从唐开始吧 唐朝初期仿隋制建立三省六部 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(但权力太大,我知道的只有李世明在武德年间当过,之后好像再没有授予过谁,后来尚书省实际长官就是左右仆射),副长官为左、右仆射各一人(不过到了唐朝中期这个也逐渐被架空,功能基本被中书省取代)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,编制两人,下来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,编制两人,下来为黄门侍郎,都是言官,管监察的,或者说就是骂人的 尚书左右仆射、中书令、侍中都是正式宰相编制,但有时名额不够,还会弄出一些编外的宰相 比如同中书门下三品,或者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武周时期这个称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),这些也算宰相 六部的权利相对较小,不过有些权利也挺大的,比如吏部尚书 以上就是唐代文官实权在握的职位 武官方面,实质掌握兵权的,唐前期称为XX道行军总管,或者XX道行军元帅,唐中期改叫节度使,这都是相当于今天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还有些就是一些精锐主力部队的统帅,比如XX卫大将军 五代太乱,跳过... 宋代官职变化就比较大了,一部分保留唐朝制度,但还有很多是五代时期,尤其是后周沿袭下来的制度,但赵匡胤又重文轻武,弄出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宋朝把原来唐朝很多东西,比如尚书左右仆射、侍中这些,都成了虚职(这些也称为使相,就是有宰相待遇,却无宰相实权),宋朝官制很有意思,待遇、职位、权力是分开的,给你个尚书左仆射只代表你有相应地位和待遇,但如果没有相应任命,你无权去管尚书省的事务 所以我看到的宋朝历史很多都直接讲某某拜相,都不太讲具体什么职位... 宋朝很多机构职能重叠,三省实际起作用的只剩中书省,中书令还算是大官,然后就是中书侍郎、平章事、参知政事这些 中书省一般设置宰相两人,经常就称为首相和次相 此外三司权利也不小,掌管国家财政(其实就是把户部职能弄过来了),长官称三司使,俗称“计相” 监察方面为御史台,理论上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,但基本上没授予过任何人,实际长官是为其副职,即御史中丞(包拯就干过这个,秦桧也干过这个) 武官方面主要是枢密院在管,兵部基本上被架空,枢密院设枢密使、枢密副使各一人(注意,枢密使虽是最高军事长官,却极少由武官担任,一般都是文官,北宋只有曹斌和狄青两个武将当过枢密使,副使倒随便一些,很多武将,包括岳飞都干过) 中书省、枢密院亦称东、西府,首相、次相(包括平章事)、枢密使、枢密副使合称宰执,是真正把握实权的人 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职位,叫做知制诰,负责正式诏令起草,皇帝发布任命(也叫做“词头”),然后知制诰出正式有效的诏令,不过别以为只是代笔的,知制诰如果认为皇帝任命不妥,他是可以退回命令拒绝写作的(即“封还”) 辽代比较神奇,它搞的是两院、五京制度,一部分契丹制度一部分汉人制度 分南北两院,各设宰相、大王 其中北院管契丹人,南院管汉人,汉人可入南院为官,却不可入北院,契丹人则无限制 所以北院地位高于南院,北院宰相、北院大王这些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军事方面比较混乱...辽国军队从来都是临时集结而且不发军饷,将领经常由南北院的官员直接代理(比如耶律休哥,北院大王,同时代另一名将耶律斜轸则是南院大王) 辽南院其实也有很多仿唐代设置的官职,不过具体的我不是很了解 地方方面五京(五个都城,皇帝每年轮流在五城转)各有宰相,以及下来一系列文武官,掌握全国五分之一,权力也不小 金代有宋、辽两方面结合的官制,都差不多,就不讲了吧 西夏被蒙古人屠的连史书都没了,不了解... 元朝,包括后来清朝我不是很了解,对这两个朝代完全无爱 明朝三省只剩下中书省,胡惟庸案发后干脆连中书省都撤掉了,中书省长官中书左、右丞相只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 但六部的权力大增,各部长官,也就是尚书,权力都很大,尤其是吏部尚书(管人事任命的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大权在握),副长官为侍郎 六部下来还有六科,负责对六部的监察,长官为都给事中,别看只有七品,却可以退回六部部长的命令,而且为言官之首,没事就四处骂人,朱元璋就是希望这样以小制大,怕六部坐大而故意设计的,尚书三品,却受制于从七品的给事中... 监察方面还有一个就是都察院,由左、右都御使负责,也都是掐架高手,骂了人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的那种 真正最大权力的还是内阁,内阁阁员都是大学士,品秩都不高,就五品,当前内阁资历最老者(就是最早入阁的),称为首辅,其他都称为次辅,具体谁说了算要看个人的本事 本来朱棣搞这一套也是想以小制大,让一群五品官来管大事,结果后来发现品秩太低很麻烦,结果到了后来就开始各种兼职,比如你是内阁大学士,我让你兼任一个尚书或侍郎神马的,品秩就提高了,办事就方便了,但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内阁大学士这个头衔 但明朝还有另一套机制来压制内阁,就是宦官,内阁管提出意见,皇帝看过以后丢给宦官批红、盖章,才能执行,干这个的主要就是司礼监,所以司礼监秉笔(管批红)、司礼监掌印(管盖章)都是大权在握的家伙 军事方面,最高军事机构当然是兵部,不过到了地方军事长官,差异就比较大了,整个明朝出现过最大的地方军事长官叫做督师(仅在明末出现,比如袁崇焕,督师蓟辽),下来是总督(比如胡宗宪,东南总督),然后下来是总兵,不过总兵有很多种,有些只是小部队的长官,有些却管一大片,比如中原、南方一带的总兵没啥了不起,但如果是北方四大军区的总兵(宣府、大同、蓟门、辽东),那可是出尽风头,像什么戚继光、李成梁这帮人,朝廷里的高官都不见得敢得罪 还有两个特殊机构,一是锦衣卫,长官为锦衣卫都指挥使,二是东厂,长官为东厂掌印太监,都是搞情报、刑侦这些方面的,权力也很大,得罪了他们很容易被整惨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部分了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
2015-03-20 18:04 回复 举报
作者 两重新Y: 回复@战巡:真的好感谢啊!
我用的官职是宋朝的
2015-03-20 18:12 回复 举报